首页 > 领军人物 > 正文

侨领贝学贤的精彩人生故事

2013-10-17 00:23:18     来源:东盟新闻周刊
导读:2010年英国国会上议院社区服务贡献奖颁奖典礼,英国华夏文化协会会长贝学贤作为评委出席。2006年2月23日英国时任首相托尼布莱尔会见贝学贤


2010年英国国会上议院社区服务贡献奖颁奖典礼,英国华夏文化协会会长贝学贤作为评委出席。

\
 

2006年2月23日英国时任首相托尼布莱尔会见贝学贤会长


2007年4月23日英国前首相梅杰爵士与贝学贤会长亲切交谈。

2008年3月17日时任英国首相戈登布朗与贝学贤会长亲切交流


2010年英国现任首相卡梅伦会见贝学贤会长







                                                        搭建中英文化交流的桥梁
                                                         ——30岁侨领贝学贤的精彩人生故事
      他是英国当地最年轻的侨领,而立之年已经在华人社区以及英国政界赢得声望;他立志于推广中国文化、搭建中英沟通与交流的桥梁,曾受到过5任首相的接见;他是英国皇室特聘的奥运艺术项目华人大使,传播奥运精神、推广奥运理念;他还是地地道道的广西人,闯荡海外多年,始终不忘故土,心系广西。伦敦奥运期间,我们在英国走访了这位年仅30岁的青年才俊——贝学贤。
“真正的朋友是对对方文化的认同”
      贝学贤很忙,这一点你从他名片上那串长长的头衔就可以感知一二:英国华夏文化协会会长、中英友好城市联盟主席、英国奥运艺术项目大使、英国华夏文教基金会会长、英国广西同乡总会主席、英国广西总商会会长。虽然每天的工作都排得密不透风,但贝学贤始终觉得其实千丝万缕背后离不开的是文化交流的本源。“对我来说,我最期望的是能成为中英文化交流的使者。”
      1982年出生的贝学贤是广西桂平人。1999年抱着想开阔一下眼界的想法,17岁的贝学贤只身来到英国布莱顿大学学习。生性开朗、思维缜密、社会活动能力强,这些都让贝学贤很快在学生中崭露头角,2002年他成为了该校建立以来第一位中国籍学生会主席。
      学生干部的经历增强了贝学贤的能力和信心,但在与英国主流社会不断深入的接触中,贝学贤也意识到,尽管中英之间经贸往来日渐频繁,但很多英国人对中国还有很多偏见:“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往光靠经济往来只是远远不够的,利益交换的双方只能算是合作伙伴,要真正成为朋友,必须是从内心里对文化的认同。”
2005年,研究生毕业的贝学贤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四处奔波寻找工作,他觉得或许自己能为中英文化交流做点什么。当时,北京奥运将举办,伦敦申办奥运刚刚成功,贝学贤敏感地觉得中英之间因为奥运或许能产生更多的话题。而巧合的是,那时两国在此方面只有官方的往来,缺乏民间的互动。“当时就产生了建立一个中英之间文化交流民间组织的想法。”贝学贤说。
       2005年的英国,各种各样的民间社团已有200多个,但以文化交流为目的的只有20多家,而且基本上都是没有经过注册的散兵游勇,这个领域的空白更加坚定了贝学贤的决心。
      创业是需要资本的,但对于当时只是一个穷学生的贝学贤来说,除了几年学生干部经历积累下来的人脉和经验外,他一无所有。当时远在中国的姑姑出于对侄子梦想的鼓励给他邮来了1000英镑。“1000英镑能做什么,也就是给他玩玩,没当真。”回想当年,姑姑说。
      1000英镑对于成立一个社团来说确实是杯水车薪。但值得庆幸的是当时的英国在社团组织方面已经有了规范的操作和管理方式。政府和企业都能成为社团组织提供资金支持,当然前提是你的理念必须得到他的认可和赞同。于是,贝学贤用1000英镑作为邮费给各政府主管部门、慈善机构、企业写了50多封信,用贝学贤的话来说是“遍地撒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也许是感动于贝学贤的诚意,也许是对加强中英文化交流的一种认同,贝学贤很快得到了英国政府相关部门的回信,愿意为他的设想提供资金。“收到回信时,内心真的非常的激动,第一次觉得我的梦想是可以起飞的。”
“成功离不开大环境的向好”
      一个社会团体从成立、运营到创立品牌、拓展影响,没有10年以上的积淀难以完成。但英国华夏文化协会从2005年创办之初的“养在深闺无人识”到如今成为英国最有影响力的华人团体之一,仅仅用了6年。回顾这6年,贝学贤认为成功得益于“始终不懈的坚持”,“你比别人付出更多,就一定会有回报。”
      协会成立之初,为了能吸引更多的关注与参与,贝学贤采取的是主动出击、以诚动人的方式:“那时候每个星期我们都会举办像联欢会、展览、论坛等各种各样的活动。为了取得轰动效应,每次我们都会向英国政界和上流社会发出邀请。”刚开始,由于协会名气不大,很多人都拒绝前来,但贝学贤毫不气馁,“第一次人家可能真不愿意来,第二次不来会觉得有点不好意思,第三次你若还能坚持,对方一定会产生某种好奇心。”
      最简单、最辛苦的方法往往最奏效。曾经四处碰壁、举步维艰的华夏文化协会如今已是英国当地各个组织争相合作的香饽饽。直到现在,其仍然是惟一一个每年举办各种交流活动超过50次的在英华人团体。高的曝光率自然能吸引更多的关注、产生更多的影响。而贝学贤也借此机会在英国政商两界积累了大量的人脉,建立了广泛的人际关系网。
      而此时的贝学贤对文化交流的方式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一两场主题活动的主办或许能吸引人的眼球,但认识总是流于片面。从长远来讲,必须要拓展双方合作的内容和形式。在英国,贝学贤率先将《弟子规》等中国传统经典读物翻译成英文,发放到英国各地,“我希望通过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来传扬中国文化的精髓”:同时,他积极利用在中英两地的人脉资源推进中国各市与英国地方建立国际友城,让双方合作更深入、更常态化。到目前为止,经贝学贤牵手成功的城市已有四五对,他也为此赢得了友好城市大使的美名。
      如今,今年7月份才刚刚度过30岁生日的贝学贤,已经拥有了一般80后无法匹及的人生辉煌:他是英国当地政府官员的座上宾,因为在中英文化交流中作出的突出贡献,他先后受到5任首相的接见;他也是英国皇室的朋友,英国女王登基60周年大典,他是受邀的为数不多的几位当地华人之一;今年伦敦奥运会期间,英国皇室特聘他为奥运艺术项目大使,希望借助他在华人心中的影响力,推动奥运理念的传播。
      谈到自己成功的秘诀,贝学贤始终觉得内因只是一部分,最关键的还是大环境的向好,“中国国力越强盛,海外华人腰杆子越硬。这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许多外国人都想和中国交朋友,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中英关系虽然有摩擦、有争执,但总体趋势是向上的,这些都是我个人成功的基石。”
“无论走到何方,根始终在广西”
      贝学贤有一件很特殊的礼服:在中国找人专门定制的很有民族色彩的唐装。每次出席各种大型活动,他总会穿上这件与众不同的衣服,在西装革履的西方世界里,形成一道别样的风景,“我觉得这也是宣传我们中国文化的很好机会。”尽管已经在国外生活了10多年,贝学贤始终觉得自己还是一个来自广西的中国人:“心在中国,根在广西。”这是贝学贤最常说的一句话。
      目前,贝学贤还身兼英国广西总商会会长。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广西与英国之间产生更多的合作之机。“其实,广西有很好的资源,现在的发展势头也很多,中英之间可合作的空间也很大,双方缺乏的只是深入了解的信息和渠道。”
      今年在英国华人庆祝女皇登基60周年的晚会上,贝学贤把广西的壮族歌舞搬上了这个引人关注的舞台,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当壮乡的绣球送到女皇的手中,这个传达着情谊和祝福的小小吉祥物也让英国女皇爱不释手,不停地追问贝学贤绣球背后的文化渊源。
      目前,贝学贤还在积极筹划,钦州与英国圣海伦斯市建立友好城市。今年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他将会带上英国政商两界的朋友一同出席,为双方寻找可合作的空间。
      “我希望为广西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无论走到哪里,家乡是我永远的牵挂。”贝学贤如是说。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少林永信大和尚
下一篇:专访广西亿健有机茶董事长李远昌先生

东盟新闻周刊 版权所有
© 2005-2023 www.dmxwz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桂ICP备13006217号